宣傳畫冊設計機構的存在主義危機:當電子屏取代紙張的瞬間
本期視頻內(nèi)容均精選自上海申佑美的深度文章。如需了解更多細節(jié)、獲取相關資料或希望我們?yōu)槟庾x某個特定話題,歡迎關注微信并私信中與我們交流!
小編說:最近深夜加班修圖時,盯著電腦屏幕上精美的畫冊設計稿,心里泛起一些思考:當客戶收到我們精心打磨的電子文件,指尖劃過屏幕,那份我們傾注心血想要傳遞的“質(zhì)感”與“重量感”,是否能被真切地感知?這念頭一起,引發(fā)了不少探討。

我們注意到,身邊的世界正在經(jīng)歷“電子化”的進程。從餐廳的掃碼點餐,到地鐵里常見的手機屏幕,信息的傳遞方式更加多樣,載體也更加輕便。紙張,這個承載人類文明數(shù)千年的媒介,其應用場景也在發(fā)生變化。
這對宣傳畫冊設計機構來說,提示我們持續(xù)思考自身的定位。當部分客戶提出“做個H5吧”、“發(fā)個PDF就行”的需求時,我們也在探索:在電子屏廣泛使用的時代,精心設計一本實體畫冊,其價值何在?設計機構應如何適應并深化自己的角色?
電子媒介確實具有其特點:傳播速度快,覆蓋范圍廣,成本相對可控,更新也較為方便。它構建了一個即時、互動、互聯(lián)的數(shù)字空間。在這個空間里,信息獲取便捷,體驗方式多樣。
然而,在享受數(shù)字世界便捷的同時,紙張所承載的那種“存在感”,依然具有其獨特意義。

“物性”的感知:紙張?zhí)峁┮环N具身化的體驗。 一本實體畫冊,擁有其具體的形態(tài)——尺寸、重量、觸感,甚至翻動時的細微聲響。它存在于物理空間,提供了一種電子文件不易替代的“在場感”。當客戶或用戶將它握在手中,這種觸手可及的交互,有助于建立一種實在的聯(lián)結(jié)。設計機構的工作,部分在于將抽象的品牌理念、產(chǎn)品信息,轉(zhuǎn)化為這種可觸摸、可感知的“物”,賦予信息以實體形態(tài)的呈現(xiàn)。
專注的場域:紙頁間流轉(zhuǎn)的閱讀體驗。 電子屏幕往往伴隨著多任務處理與信息碎片化的環(huán)境。而一本精心設計的畫冊,翻動它的動作,本身就像一次專注的邀請——它提示使用者將注意力投入其中。設計機構通過版式、色彩、圖像序列、紙張選擇及裝訂方式,為這種閱讀體驗構建節(jié)奏與氛圍。在這個場域中,信息可以更有條理、更具深度地呈現(xiàn),引導讀者沉浸、思考。
儀式感的傳遞:從工具到體驗的升華。 一本出色的畫冊,其意義可以超越信息傳遞的基本功能。設計機構的工作,可以看作是將客戶的品牌價值、核心訴求,通過視覺語言和物化載體,轉(zhuǎn)化為一份具有“儀式感”的溝通媒介。當一份設計精良、印制用心的畫冊被鄭重遞出或陳列時,它傳遞的不僅是內(nèi)容,更體現(xiàn)了一種重視與誠意。這種由“物”的質(zhì)感所支持的體驗,是建立情感連接的一種方式。

融合與共生:多元載體下的價值重塑。在數(shù)字技術與實體體驗交織的今天,我們觀察到一種趨勢:并非簡單的取代,而是不同媒介的互補與融合。實體畫冊與電子宣傳品并非對立關系,它們可以共同構成品牌傳播的完整拼圖。畫冊設計機構的機遇,或許正存在于這種融合之中——我們不僅深耕于紙質(zhì)媒介的質(zhì)感表達,同樣理解數(shù)字傳播的規(guī)律。我們可以幫助客戶規(guī)劃整體溝通策略,使畫冊成為線下體驗的支點,與線上傳播形成聯(lián)動,共同豐富品牌的表達維度。
因此,宣傳畫冊設計機構面臨的思考,并非紙張與屏幕的二選一,而是在信息載體多元化的背景下,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并創(chuàng)造“物性”的體驗價值。
電子屏是高效的工具,拓展了信息的廣度。而宣傳畫冊設計機構提供的價值,在于我們對“物性”的細致把握。 我們不僅是視覺的編排者,更是體驗的策劃者。我們思考:
如何讓品牌的個性,通過紙張的肌理與工藝得以體現(xiàn)? 是選擇溫和的材質(zhì)傳遞親和力,還是用挺括的質(zhì)感彰顯專業(yè)性?
如何在翻閱的節(jié)奏中,構建流暢而富有吸引力的視覺動線? 讓每一次翻頁都成為一次愉悅的探索。
如何通過整體設計,使畫冊成為一份令人愿意留存、反復品味的溝通載體? 讓接收者感受到超越信息本身的用心。
我們致力于提供的,不僅是畫冊的設計與制作,更是協(xié)助客戶打造其在物理世界中的“品牌體驗觸點”和“深度溝通載體”。
當信息以光速流轉(zhuǎn)時,我們同樣珍視那些需要駐足品味的瞬間。我們理解,在高效、便捷的數(shù)字溝通之外,人們依然可能向往一種能夠握在手中的真實感,向往一份能夠帶來專注與寧靜的閱讀體驗,向往一種有溫度、具象化的連接。
宣傳畫冊設計機構的價值,正蘊含于此——在數(shù)字與實體交融的時代,我們探索并塑造著關于“存在”的體驗、質(zhì)感與記憶。


